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单层治理结构及其特点

英美式公司的单层治理结构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参与度较低。英美等国资本市场发达,因此有数量庞大的小股东,他们不具备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的能力,追求的是个人的短期利益。二是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公司的大股东信任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对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因此很多股东将投票权委托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使公司的决策权集中于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三是依靠外部监督约束。外部的监督约束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监督和市场监督。法律监督主要是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等,而市场监督则依靠小股东的监督约束机制。而这样一种事后监督机制可以保证决策的及时有效,但却无法在事前与事中予以监督。

(二)以德日为代表的双层治理结构及其特点

以德日为代表的双层治理结构,分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将公司的管理权与监督权明确分开,监事会主要负责行使监督职能。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双层治理结构是一种垂直式的双层结构模式。监事会居于董事会之上,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董事会由监事会推选的董事会成员组成,主要为执行董事,实际发挥的是执行董事会的作用。监事会负责民主监督,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双层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和董事会都是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在双层结构中处于平行地位,都对股东大会负责,是一种水平式的双层治理结构。德日式的双层治理结构有利于防止和抵御外来的恶意收购,维护公司治理的稳定,从长远角度进行决策,谋求公司的持久稳定的发展。监事会有权对董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在这种结构之下,监事会是按一定比例由职工推选出的。监事会是公司的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和监督机构。职工中选取代表进入监事会,参与到对公司的监督管理之中,有权监督公司的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对董事会成员具有选任权和解任权。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不得相互兼任,确保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的相对独立和有效运行。监事会有责任监督董事的管理经营,对重大经营项目做出的决策,审核公司的财务状况,在必要时召开股东大会等。德日式双层治理结构的特点之一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掌控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表决。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法人之间交叉持股。交叉持股有利于保持企业间关系的稳定性,减少恶意收购的发生。德日所有权共享式的公司治理结构追求的是企业与企业,与银行之间长期稳定密切的关系。德日式公司的股权缺乏流动性。

(三)两种治理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两种治理结构各具特色,也各有优劣。首先在治理结构方面,单层结构较双层结构少了监事会,但通过独立董事对公司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后者监督与管理因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分设而相互独立,使得职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经营中去,更强调员工的地位与参与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更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与经营。而前者的管理虽没有普通员工的参与,但决策权的集中有利于决策的及时性与高效性,避免了由于复杂流程而造成时间上的滞后以及对决策效果的影响。其次在股权结构方面,单层结构股权相对分散,而双层结构下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最后在监督机制方面,双层机构依赖于内部监督机制而单层结构更倾向于依靠来自外部的监督。我国公司就是监督与管理因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分设而相互独立的德日式双层治理结构,更准确的说,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水平式的双层治理结构。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不足

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种水平式的双层治理结构,应该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但是,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公司制改革较晚,推进较慢,其不足之处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我国公司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一股独占的现象。这也是双层治理结构的弊端之一,只不过是我国国有企业表现的更为突出。这种股权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导致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国有股权的过分集中,也不利于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并且在由行政机关行使国有股权的条件下,易导致股东干预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或“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妨碍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也可导致公司的治理结构无法有效的运作。

(二)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名存实亡

在我国公司的双层治理结下,所谓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往往是名存实亡,这同样也是双层治理结构的弊端。监督职能独立于监事会,并且有员工的参加,应该可以避免监督机制的弱化。但是,在选择参与到监事会的员工时,如果只选择高层员工或者与公司高层有密切关系的员工,那么由于利益关系的操纵,所谓的监督就会名存实亡。

(三)薪酬激励行为的短期化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薪酬制度实行的主要是年薪制,以年度的经营业绩考核来兑现年薪,薪酬激励行为短期化。而薪酬激励行为的短期化,就必然会造成企业管理者经营行为的短期化,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已经从国家的层面、从制度的层面,开始着手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一股独大、一股独占的弊端,朝着股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方向推进。

(二)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国有企业要解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一方面要慎重选择监事会成员,另一方面要在监管的公开、公正、透明上下工夫,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发挥治理结构的优良作用。

(三)对管理层实行长期激励与约束

为解决企业管理者经营行为的短期化的问题,必须建立对管理层的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薪酬相挂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薪酬激励制度方面,可以借鉴单层治理结构下的期权制度来激励管理人员更好地为公司服务,促使管理者克服短期行为,实现长期激励约束的目的。

四、结语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公司治理概念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对公司治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BerleandMeans(1932)最先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它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我国学者吴敬琏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的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学者杨瑞龙等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本质就是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安排的一种契约,是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外部与内部治理机制。笔者认为公司是由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契约整体,而公司治理就是处理好各要素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安排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众多学者展开了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

1.两权分离理论。

即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产生的前提与根源。随着现代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所有者的经营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协助其管理公司,并在这种合作中,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但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所有者(股东)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也失去了公司的经营权,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促使管理者与其保持相同的目标,且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这就成为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发生的本源所在。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产生同样是基于两权分离,是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而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由于所有者与管理层契约的不完全,造成了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管理层在获取了剩余控制权后,可能会出现“利己行为”,从而在行为中背离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为了避免管理层的“利己行为”,委托人采取激励措施,将管理层的长期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问题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为了尽可能地抑制这些行为的发生,委托人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使委托人和人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委托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进一步扩充了公司所有权的范围,认为除了股东之外,供应商、人、员工、客户都应该享有公司的治理权。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而不再仅仅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股东在现代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可多样化地分散,即转移给其他利益相关者,且他们可能承担的风险比股东更大,为此,就应该当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更强调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享公司治理权。

二、实证研究

通过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找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治理因素,为其治理结构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一些经验依据。数据选取2014年3月底之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剔除ST、金融行业、数据异常公司,利用CASMAR数据库以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

(一)研究假设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股权集中度相对越高,大股东越有能力控制公司高层管理者,也更愿意积极监管公司,从而有效地减少高层管理者的“利己行为”。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性关系。

2.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控制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制约关系,而这种制约关系可以避免因控制股东个人的偏激行为而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促使公司做出科学决策以及绩效的提高。假设2: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性关系。

3.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虽然公司股份的流动性有助于通过“用脚表决”机制来加强公司的外部治理。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对与会股东有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而大多数流通股的持股主体都是中小股东,基本无权参加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假设3: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性关系。

4.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LiptonandLorsch(1992)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监督能力会随着董事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但是在协调和组织中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董事会结构不完善,董事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因监督能力的提升而获得收益,且超过在协调与组织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假设4: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性关系。

5.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绩效。

独立董事职位的设置,可以从公司外部加强监督,一般独立董事都在某个专业有一定的建树,能够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假设5: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6.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绩效。

管理人员薪酬可以对管理人员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在作出决策时以公司的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对公司的绩效产生正的影响。假设6: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7.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高管层持股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手段和机制,将高管层的利益与公司的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高管层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避免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从而使成本最小化。假设7: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8.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理论上,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具有监督作用,对公司的绩效有着促进作用。并且较大的监事会规模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假设8: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变量定义

其中X1、X2、X3反映股东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因素;X4、X5反映了董事会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因素;X7反映了管理层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因素。(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4可看出,ROE模型与EPS模型拟合均比较满意,ROE模型在5%的置信度下(P=.029)通过检验,EPS模型在1%的置信度下(P=.000)通过检验。两模型的回归方程有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EPS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反而不理想;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EPS负相关,且与EPS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不良影响;流通股持股比例与ROE、EPS负相关,且与EPS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流通股比例越大,公司绩效会越差,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存在侵占问题,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独立董事比例与ROE、EPS均显著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的制度规定,促进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公司规模与ROE、EPS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好。

三、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3篇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公司实现其目标,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最大价值。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完善公司治理的体系,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是提高公司治理效果的有效手段;而公司治理又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环境,生产经营的扩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内部审计的需要,强化了内部审计在公司制度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存在着较强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形式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形式主要指内部审计是对权力机构和监督机构负责(例如董事会、监事会)还是对公司经理层的管理机构负责。内部审计的形式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形式主要包括一下五种:

(一)财务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财务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对象是公司治理中财务领域的薄弱环节,对公司治理中其他的经营管理领域涉足较少。内部审计的领导人直接向财务经理负责,将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向财务经理进行汇报,财务经理将问题及时在财务部门内部解决或制定相关的制度,财务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在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较低,内部审计功能发挥有限。

(二)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对总经理直接负责,在公司治理的结构中与公司内部其他业务部门具有相同的地位,内部审计的领域涉及到公司内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经济和管理业务,审计部门的领导人对结果进行汇总,为总经理进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和业绩评级提供决策的依据。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的缺点在于不能对总经理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股东的利益无法通过审计得到保证。

(三)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主要的职责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层进行监督,由于监事会是股东大会下的公司内部常设机构,其在公司内部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基于公司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管理机构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原则,监事会不能够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对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层活动的审计结果无法直接的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其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功能无法全面的发挥。

(四)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是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他们对内审部门的制度、计划以及审计结果进行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治理中的经营业务和管理层管理的审计,能够对所有者及经营者之间的委托责任、经营者及其下属部门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与董事会直接进行沟通交流,形成的审计意见能够为公司的管理、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帮助,在公司中具有较权威的地位。

(五)总经理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总经理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是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后者不同之处在于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接受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又在行政上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并实行双重报告制度,这种形式的内审能够在保证权威性的基础上更高效的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帮助。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内部审计的地位随着公司治理机构层次的提高而提高,内审的也越能发挥其监督、评价的功能。而在实际的公司治理当中,应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形式的选择。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的管理,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能够对公司治理的监督和评价作用主要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内部审计是评价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要求

内部审计能够对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评价。内部审计首先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的制度、办法,编制出合理的流程图和调查表等相关的审计工具,对内部控制的流程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并从中找出业务流程的若干个关键点进行测试,检查控制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然后,内部审计根据整个审计流程以及结果的分析,对整个内部控制中关于制度设计、流程以及组织机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形成审计报告,提交上级领导,并在各级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讨论。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与评价,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公司治理的效果。

(二)内部审计能够评价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通过分析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判断是否存在影响公司发展的风险,并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判,并与管理层讨论企业目标与存在的风险的相关性,对各部门防范风的措施进行,判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司各个部门不仅面临着自身的风险,还承担着公司的整体风险,各部门控制自身风险的时候会忽略其他部门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能够作为公司独立的部门,在各部门风险管理能够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防范由各部门风险管理措施带来的内耗。此外,内审制度能够有效地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独立的部门,其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原则上不受到任何到公司权利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影响,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被管理层和股东所接受,帮助两者在认识上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减少冲突。公司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对公司治理的过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公司治理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四、完善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建议措施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公司治理当中,内部审计存在着公司对内部审计制度认识不到位、内审范围受到利益相关者的限制、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造成内部审计未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的良性作用。因此,完善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是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思想意识,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首先,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给与内部审计充分的地位以及空间。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公司需要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与制度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受到权利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影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升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公正的进行;选择正确的内部审计形式,将内部审计的职能扩展到公司的各个领域,保证内审工作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其次,审计部门需要与公司管理层与股东进行积极的探讨和交流,对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进行反馈,真正将内部审计融入到公司治理当中。

(二)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的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也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公司治理的新特点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步伐,是时展创新的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较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还能够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以及公司信息透明性,保证审计结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束语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4篇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董事会对盈余管理的制衡因董事会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别。杨锦地等(2009)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在盈余管理上相对于小规模董事会具有一定优势,规模大的董事会更能够防范盈余管理。但是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带来董事会成员之间沟通和协调的困难,决策效率下降。而张利等(2011)认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之间呈“U”型关系。LiptonandLorsch(1992)认为,虽然董事会监督能力随董事会规模增大而提高,但是由此带来的协调与组织过程效率损失将超过数量增加带来的收益。Klein(2002)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和操纵性的应计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董事会的规模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股票流通性的增强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刘立国、杜莹(2003)认为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越低,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越高。梁杰等(2004)发现流通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增加流通股的比例有利于抑制会计舞弊。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相对更小。

目前现有研究大多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会降低董事会治理效率,此外,证监会也建议将总经理与董事长的两职分离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杨锦地等(2008)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由此本文提出:H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管理层持股会使得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加深,一旦公司治理结构难以保证会计盈余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公司业绩,管理层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追求最大利益(张兆国等,2009)。此外,Yeoetal(2002)、Bedardetal(2004)也认为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管理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董事会召开会议是董事会加强对公司治理的一种途径,一般来说,董事会召开的会议越多,董事会对公司事务的磋商也越频繁,这也有助于加强公司治理。Vafeas(1999年)认为公司业绩随着会随着董事会议次数的提高而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会议越频繁董事会越有时间磋商公司治理等问题,进而会降低盈余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来源本文选取了2008到2011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删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并且对部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剔除。最终得到的样本共计7549个,所有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研究采用SAS统计软件。

(二)盈余管理计量本文采用了修正的JONES(Dechowetal.,1995),分年度分行业对同期数据进行回归,模型计量盈余管理具体模型如下。

(三)检验模型与变量定义为验证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我们建立以下模型。考虑到盈余管理受公司绩效、财务杠杆的影响,本文控制了总资产净利率roa、资产负债率lev。

三、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此外,本文对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列出),结果表明流通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管理者持股比例以及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绝对值水平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采用检验模型4,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有助于降低盈余管理;此外,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最后董事会进行的会议越多,盈余管理程度相对更低;模型(4)中各个解释变量与DA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多元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假设。模型中调整的R2为0.2292,表明其对应变量DA绝对值的解释能力较强。

四、结论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前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较差

纵观我国当前的公司对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的是,在当前的这种主要的发展情况之下,我国当前的众多的企业并没有得到十分广泛与集中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都没有得到相应十足的改善与进步。然而,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对地勘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善与创新,但是仍然没有取得十分良好和有效的成果与成效。当前的地勘单位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尚未摆脱当前事业体制的主要形式,也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情况。正是这样的发展情况,导致我国当期的地勘单位在经营和管理的方面仍然比较守旧,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

(二)地勘单位中工作人员意识较差

我国当前在地勘单位方面的很多工作,都会是对相关的专业性知识要求比较高,也比较严格。这样一来,就需要从事这个方面事业的工作人员们具备较强的专业性知识。然而,当前我国的这方面工作人员却普遍的认为在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十分重要,反而应当把开展业务作为工作的主要中心。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在相关工作方面的顺利进行与开展。

二、有效促进我国公司对地勘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对地勘单位内部控制的设想与构思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地勘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与成就,公司就应当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做出长远的观察与计划,对内部控制这一体系做出详细的设计与构思。一个完整、并且正确的公司控制结构,就能很好的为地勘单位的内部机制进行合适的调整与改善,还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有效的促进我国相关行业更有效的发展与进步。具体来说,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引入一些内控理念,更好的实现将公司的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能够有效的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二)有效将内部控制欲公司的发展目标结合

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当前的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效,就应当建立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公司在发展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就应当加强对自身内部发展过程的一些环节与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司自身发展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才能使内控体系与公司自身发展之间形成很好的结合与发展的关系。这样一来,便能十分有效的实现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与提高的关系,从而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在相关行业方面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束语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股权构成。

外部人模式下的股权高度分散,组成持股主体的以个人和机构为主,公共公司将10%作为最大股东的持股额。而再看内部人结构,一般做长线投资的大股东掌握高度集中的股权,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内部人集团包括:家族、控股公司、银行和工业企业联盟等。

(二)信息公开。

在外部人机构中,多种因素牵制着英美的投资者,比如:利益博弈、流通性的要求及其严格的违法责任追究制,常常进入公司董事会未必一致行动,而且很少会直接参与公司事务,股东依赖投资判断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公司公开披露信息,遵循着的一逻辑,无论公司当时是否发行证券,不断的严格披露要求则成为外部人模式下的证券法的核心理念。相较于内部人结构,控股股东当然的掌握公司的各种信息,并不必由信息公开来获得“二手”信息,相比而言,证券法历来对信息公开的标准比较低,尤其是在公司怠于发行其股票和证券时,要求公开的信息比较少。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因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是基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等因素交织,相互作用产生的。

(一)历史传统。

哈佛大学教授卢西恩•伯查克和马克•罗伊共同发现路径依赖理论,即一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可避免的继承了其先前存在的公司制治理结构。也不可避免的发展沿着先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轨迹与方向。由此导致的各国在先前由于其不同的环境甚至是历史条件而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因为:第一,怎样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通常是由章可循的;第二,由于内部寻租行为,随着公司运营时间继续,即使现有的公司治理模式缺陷逐渐显现,但公司内部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会阻止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变革,维护其既得利益。由此可知,即使竞争效率的压力和全球趋同化仍然存在,但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不同不可能消失。

(二)政治影响。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7篇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由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组成。内部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治理主体组成。其中,股东大会由银行的投资人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在授权范围内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管理层根据董事会决策进行具体实施;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履职状况进行监督评价。

1.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它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重点以及治理模式。按照股权集中度,可以将股权结构分为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分散性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可能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股权集中使大股东有监督和影响管理人员以保护他们投资的动力,以防止他们做出对股东财富不利的行为。这样,大股东的存在减轻了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股东与管理者的摩擦减小。另一方面,大股东可能利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信息优势、人际关系等手段损害银行或小股东利益,进而引起银行经营信用风险的增加。

2.董事会结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董事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变得日益突出,董事会监督和管理着商业银行的整体运作,它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农商行的治理施加影响。目前,有关董事会规模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董事就能对整个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个时候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会受到较多的监控,会表现出较少的个人自利行为,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偏向股东的利益,努力降低信用风险提高效益。而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对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促进作用。因为规模越大,董事会的专业技能越多样化,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也更加全面,就能做出更谨慎的决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最小化。

3.管理层薪酬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管理层薪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层受雇于股东,股东通常将银行的经营业绩作为考核管理层任期成绩的依据,同时管理层薪酬也与银行绩效挂钩,因此,在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下,银行管层只得通过大力发放贷款来增加银行利息收入,从而保障自身利益。而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滞后性的特点,管理层的短期行为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管理层薪酬可以有效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问题,因为管理者薪酬越高,管理者追求冒险追求自身利益的必要性就越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小。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改善信用风险形成的制度环境,最终极大地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1.实现股权多元化,引进合格股东,减少政府干预。新改制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中政府作用的变化至关重要,大多数银行仍然是政府控股这一事实决定了改善政府治理是提高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先决条件。政府股东干预银行的人事任免,为了本地的经济建设要求对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贷款等可能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制约措施,对于如何承担赔偿责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干预行为。预防政府股东的行政干预和经营者利益侵害的根本办法是引进合格股东。

2.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独立性。适当的董事会规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从农商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较大的董事会规模可以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监控,有助于风险管理水平的上升。完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提高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使得董事对本行的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进行风险决策的时候更加客观公正的思考问题,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为首要落脚点。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50%,且低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笔者根据巨潮咨询网提供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报告进行财务指标的计算,得出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同时将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全国企业进行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8.22%,2010年为49.86%,2011年为49.77%,均低于全国企业同期的资产负债率数值,而且我国上市公司三年的资产负债率都在50%以下。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一直保持着较低的负债水平。资本结构决策实质上就是比较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的结果,由于我国负债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负债融资的发展慢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这就出现了与优序融资理论相悖的情形。Maksimovic和Titman(1991)在研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时曾指出:行业竞争越激烈的企业,应尽量避免筹集过多的负债,选择稳健型资本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竞争中尤以价格战为先,当市场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时,企业之间往往会选择竞相降价以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这时,财务杠杆低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产品利润的方式占领市场,而财务杠杆高的企业往往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退出市场。

(二)以股权融资为主,且股权高度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比重大于债务融资。韩传模、孙青霞(2006)曾经对国内关于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其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一般外部融资为主,外部融资又明显偏好于股权融资。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法人股、定向募集法人股占总股本的近70%。XiaonianXu和YanWang(1997)也利用模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他们认为:股权(特别是国有股)越集中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越差;法人股比例较大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越好;个人股的比例大小与公司效益无关。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其股权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可以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其中持股的法人大多数是国有经济主体,从而出现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一现象以国有企业尤为严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股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大股东之间互相勾结,并极易出现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的现象,从而使小股东对资本市场丧失投资信心。我国上市公司中除了存在“一股独大”外,还有严重的“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出现这种现象正是由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的。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上市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人控制,其中内部人控制程度超过50%的公司达到一半以上,平均每家公司拥有9.7位董事,其中外部董事3.2人,内部董事6.5人,平均内部人控制程度为67%。何浚(1998)对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为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呈正相关,即股权越集中,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问题。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且流动负债比例偏高负债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方面。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例较高,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达到70%以上,而同期全国企业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均在70%以下;从流动负债占资产总额比例的计算结果看,我国上市公司接近于全国企业的平均值。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当净现金流量不足时,公司就需要使用过度的流动负债来保持正常经营的资金需求。一般情况下,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50%时较为合理,当金融市场出现银根紧缩时,偏高的短期负债水平会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不同国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恰恰说明了资本结构中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应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下是笔者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对经营者行为、实施激励机制和公司价值等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不同的资本结构对经营者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不同工具,也是区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我国很多股民认为,配股或增发新股就是上市公司“圈钱”的行为,股权的分红约束有弹性,因此公司发行股票获得的资金几乎没有成本,经营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资金。而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公司需要保留足够的现金流量以还本付息。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比例较大时,由于公司存在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这就有利于减少经营者对资金的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经营者为盲目追求公司扩张而带来的过度投资行为。

(二)不同的资本结构对实施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应该说,经营者拥有公司部分股权或期权是很多上市公司实施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因此,资本结构对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公司以债权融资为主,通过举债方式获得的资金用来维持公司正常的经营或者项目投入,从而减少其他股东因资金投入导致的股权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收益。

(三)不同的资本结构对控制权争夺所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债权所有人(债权人)不具有对公司股票的控制权,而股权的所有者(股东)具有控制公司股票的权利。公司现有的控制者由于拥有大部分股份,他们可以决定公司的融资方式,有权进行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的安排,一般而言,控制者会选择债权融资的方式,其原因在于债权融资有利于扩大现有的股东权利。当然,债务数量也不是无限扩大的,控制者还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如增加债务是否会减少自身利益,债务比例上升是否增加了公司破产的可能性等。

(四)不同资本结构对公司市场价值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债权人和股东对参与公司经营和控制的权利不同,因此不同的资本结构对公司市场价值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们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当公司债务比例较大时,股东们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如果投资成功,收益归股东们所有,一旦投资失利,一部分投资损失就会随之转嫁给债权人。由此可见,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绩效,新的投资者在投资前需要了解该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才能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直接决定了其市场价值。通过上述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公司资本结构不仅影响着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也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方式和效率。

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较为严重;二是债权融资无法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显性作用。笔者从分别权利制衡、相机性控制等角度提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权利制衡作用大股东之间相互串谋,侵占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实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上市公司可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进入机构投资者,并鼓励其参与公司治理中,以形成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但是,几个大股东合谋侵占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也是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上述问题:一是上市公司设计激励契约,使得大股东在实施监督时的收益大于与其他大股东合谋的利益,这样大股东会放弃合谋;二是增加经理人与大股东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这时侵占其他股东或债权人利益的合谋成功概率下降,理性的大股东会权衡自身的预期收益,并另做打算。

(二)完善企业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确定债权人在亏损上市公司破产清算、终止上市及债务重组中优先地位,不断强化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建立市场性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充分发挥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显性效应。在公司偿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完善的破产机制会使债权人拥有对公司剩余财产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与股东相比,债权人对公司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掌握得更准确,因此,将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到公司治理中,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友情链接